我爱美强惨

随笔十则


      我一直认为,做文章要讲求客观性,不能传统的程式怎么写,你就跟着怎么写。记得中学有人写“班主任大大的眼睛像葡萄”,然而我们都笑了,因为班主任眼睛出名地小。
     通常人们用“花红柳绿,微风轻扬”来形容春天,我在小学也用这种词汇形容春天,然而越长大越发现不对。记忆中的春天,永远是六级风呼啸,吹得窗户呜呜响,吹得远方工厂的纸盒子刮到三楼那么高。在如此的狂风中,树绿了,花红了,像是一场战争后的成果。

     因为地域不同,文人所面对的环境特点不同,文学从内容到风格都是不同的。
     比如林黛玉看到花落,便感伤不已,还要葬花,喟叹人生悲凉。可是东北:第一天花红柳绿,第二天沙尘暴天昏地暗,第三天雨夹雪气温从20度降到3度,第四天啥都没了花瓣都没了根本没得葬了。我觉得这种情况,十个林黛玉的眼泪都形容不了这种悲哀,关键是林黛玉有十个吗?没有。因而林黛玉式的风格无效,反而觉得极端天气过后剩下的花朵才值得歌颂才足够坚强。
     我觉得这很有意思,作者的文章不仅仅是“自己”的,他身旁的一切其实都在间接地参与着写作。当然,这是以“客观描写”为前提的。

     鲁迅想以文学唤醒国民性,然而有人质疑“历史的车轮岂能是你能推动的”。
     鲁迅:“我明白啊,我就是想做。”
     为了革新启蒙,鲁迅甚至不让青年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认为它们都应该被扔掉,但是有一点,鲁迅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学有很丰富的积累,也是优秀的古体诗作者。
     然而为了革新,为了鼓励整个社会尝试新事物,不惜放弃自己擅长的,写出《我的失恋》这样的诗,也是很可爱的精神。

     文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也受着时代的影响。比如我们今天认为鲁迅“把古代文学都扔掉”是一种匪夷所思的想法。然而在那个急需要革新的时代,文学便承担起了自己的任务,呈现出破旧立新的特征。

     有人说“文学是提高个人修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的”,也有人说“文学是承担社会责任,反映现实的”。
     都没有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然而一眼望去,如今网络上传播速度最快、最红火的文章,既不是提高个人修养的,也不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娱乐没有错,但是遍地皆娱乐的时候,就要好好考虑一下,有些东西还是应该被铭记的。

     我认为,好的作品不应该围着大的东西空的东西还有模式打转,也不宜沉溺于自我感受而用繁杂的话语让他人打呼噜。人情冷暖、美和丑、腐朽和新生、文化、地域特点……都是需要的。好作品要表达自己对这些的分析、对于不同观点的取舍,给读者一个合理的导向,而不是仅仅停于感性经验上。

     于是,在此时此地,认认真真作文章而不以娱乐为王的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小时候,一直想不明白为何像《白鹿原》、《红高粱》这样的乡土小说会被载入文学史。它们真的那么好吗?
     而如今渐渐明白,普通人还是沉默着的,如果这类作品不出现,外部世界永远不知道他们普通而平凡的喜怒哀乐,为生存的挣扎和对生活的感受。
他们就像从来不曾存在一样,最后只压扁成为一个个符号,特别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竞争时代。

     鲁迅的妻子朱安。
     她错了吗,没有,她是被封建制度绑架给鲁迅的,有人说难道她不能跟着鲁迅接受新思想吗?而我私下认为,这就和说“啊,你中毒了,快到山那边找解药”而不给予任何帮助一样——要知道中毒的人是翻不了山的。
然而鲁迅错了吗?没有。鲁迅如果接受朱安,就不是鲁迅了。鲁迅为了自己的道路,也颇费辛苦,他一定是要反对封建制度的,而且,这也是他的责任。
     谁也没错,然而为什么朱安永远得不到鲁迅的爱呢?因为,总会有牺牲者存在啊。

     我认为,文学应该是关照人的学科,在每个特定的时空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