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美强惨

我与写作的那些事儿

       这是一篇拖了很久断断续续写出的文章。我想我应该姑且说说我和写作的那些事情吧。

        一认识字就爱上写作的人,实在是天赋秉异,那样的人毕竟是少数。相信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从上学起开始接触写作的。那时候,写作可不是一件充满诗意的事情,在我眼中,它就是作业,就是任务,常常侵吞孩童们宝贵的玩耍时间。一周两篇日记,经常要检查。记得那是一个清晨,老师突然出现在班级门口:“日记都写了吗!检查!”这下班上成了一锅粥,那时考试颇多,所以我们大多数人没写。一眼瞄过去,老师在教室的西北角,我在教室的东南角靠窗,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足以在老师逼近的时间糊弄出一篇可以称作日记的东西。老师越来越近,我笔下的文字随着老师在班级的移动而艰难地爬上一行、两行……有的同学乐呵呵地递上日记,有的被狼狈不堪地拎起来罚站。突然,老师一声暴怒:“你们俩,给我站起来!”一对男女同桌被老师拎了起来,老师指着女同学:“把你的日记读了!”女同学拿起日记:“今天,我把家里的东西弄坏了,我不敢告诉妈妈,就说了谎,可是被识破了,妈妈骂了我一顿……”,“行了,你的!”老师指着男同桌,那位男孩子低着头,用几乎要哭出来的语调读道“今天,我把家里的东西弄坏了,我不敢告诉妈妈,就说了谎,可是被识破了,妈妈骂了我一顿……”

     “有谁还敢这样,出去罚站!下一个……”

       阳光透过窗口,投上我的课桌,也把窗框的阴影投在我的本子上,形成明暗迥异的大色块,钢笔尖在灼热的太阳下闪闪放光,不停移动、颤抖,发出沙沙声,时而也因为文思不能如泉涌而哽咽……总之,当老师走过来时,我完成了半篇32开纸的日记“今天叠被,真不好叠啊,我绕着床,把这边掖上去,那边也掖上去,掖不好,再把这边掖上去,那边掖上去……叠好了,很高兴”老师用缉毒警察找到毒贩子而终因缺少证据无奈收场的眼神望了我一眼,转身离去。我合上日记本,看着满屋子的罚站者,庆幸逃过一劫。

      更加纠结的一次,是拖了很多日记没写,结果通知第二天就要查了。那时候的确是非常实在,根本不知道编,日期都用一天的日期,但是把一天的事情从早到晚,分成一篇篇文写出。第一篇,早上起来都做什么;第二篇,上午休息做什么;第三篇,中午吃什么;第四篇,下午做什么……最后得到评语“任务完成得很及时,日记是天天写的不能一天写”。现在想来,当初真的是认真而单纯,改一下日期,谁又能看得出来呢?但是孩子就是这样,不真实的谎话不会说,不真实的文章不会写,目光纯洁到纵使有一天会被现实撕裂,也不会在年幼时被玷污。

      然而纵使写作在年幼时是一件苦差事,但也许是看书看得多吧,我竟然在此方面成绩优秀。渐渐交作文的日子成了我喜滋滋的日子,而发作文的日子更是令人翘首以盼,因为在那个日子,作文常常会被公开朗读,这也成了我小小的骄傲。当初期末考试的时候,一般语文卷子都是最后发的,同桌数学非常好,最开始发卷子的几天,他总会看着我的低分而洋洋自得,然而最后当语文卷子发下来时,总会看见他把语文卷子特别是作文那页垫在屁股底下,悻悻看着我的总分又赶上了他。

      所以,写作,是荣耀吗?至少在那个时候看上去确实是的,在应试教育中,能写好文章,特别是应试教育所要求的文章,是荣耀的,这一点被我的中学经历诠释得淋漓尽致。那时候甚至也会想,要写出很多很多“应景”的东西,让这种荣耀存在下去。

      然而,转变还是发生了,写作不可能一直给你“荣耀”,在高考大战面前,写出华丽的应试作文又能怎样呢?仍旧无法定你的生死,一切都显得太渺小了,一丁点的所谓“荣耀”完全封不住青春期迷茫和困惑的缺口。

       记得那是一个冬日,透过印满霜花的窗口,看着冬日苍白的天空和阳光,阳光照旧把窗框的形状投射在我的桌子上。躲在摞得高高的习题册后面,无心做任何事情,拿起一张纸,在阳光打下的那一片亮色中写下:

        春天来了/我在隆冬里/看到/我在隆冬里看到/雾霾散去/天蓝得透明/透出春的信息/我在隆冬里看到/回暖时特有的/薄纱一样的阳光/在雪地里投掷着星星……

     笔尖于纸面上沙沙颤动,思路从混乱变得有序,我发现了这样的一种写作,不是为应试服务,而是专门为自己内心服务的写作。这种写作,如同一盏灯,于黑暗中点亮,照亮路途,温暖内心。我发现写作也可以这样,我开始考虑写作是不是本应如此。这种写作所带来的温暖,比讲台上朗读所带来的荣耀,要亲切得多。

      像是注定一样,我进入了文学院,在我看来,这也许是最适合写作的地方。然而大学既像自由放牧的牧场,又像令人迷茫捉摸不透的海洋。从高考摸爬滚打而来的我们,有的像视婚姻为爱情的坟墓一样视大学为奋斗的坟墓,有的激情四射却因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而随波颓废,有的如同背叛者一样叛逃教育的常规,走自己的道路……而大学校园真的就兼容了这一切,似乎让放任和颓废变得无可厚非,让坚持和辛勤也变得不是那么荣耀四射。文章被朗诵的荣耀,仅仅定格于高中,此时此刻,这荣耀更加遥远而不可捉摸了。

      成绩论荣耀已经成为过去,踏入大学的一群人还不知道什么是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只是顿觉人生目标如海市蜃楼般飘渺虚无,而新的故事还未被书写。有那么一段时间,只是依靠着木讷的训诫和长期的习惯去上课、泡图书馆,“努力”一天,翻着教材里大文豪的作品而不知道其意义在何处,归来看着上网睡觉刷微博的室友又觉得我们其实没什么不同。而我,在这个阶段居然留下了整整四个笔记本那么厚的“写作”,现在看来,不过几个翻来覆去的内容:一、应不应该学习,学习也不一定成功不学习很轻松怎么办。二、应不应该学习,学习也学不好怎么办。三、应不应该学习,学习也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四、应不应该学习,学习也没那些考试抄的厉害怎么办。五、应不应该学习……大学就在如此这般的选择中度过,偶尔也会穿插几个独特故事,某个男生翻了我的微博很高兴啊,某个高中同窗人走茶凉很愤怒啊,某个同学拿社会实践证明彰显自己的能力我很不爽啊……虽然彼时的“写作”看起来幼稚可笑,但是那的确是“我的写作”,记录了我战战兢兢独自前行的历程,勾画出属于我自己的色彩。

      忘不了是那一个个清晨,一个人溜达到图书馆,找到一个阅览室,泡一杯玫瑰,摊开笔记本。晨曦的光芒透过飘动的窗帘映到室内,在书桌上排开一方阳光,就如同小学、中学那样。不知不觉,纸上已经满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觉得有些问题,憋在脑海里、心里,总是想不通、想不透,然而文字就像一个高明的魔法师,将这一切梳理得干净利落,让人如释重负。

      如今回想那段往事,我总是觉得我是幸运的,有这样一个习惯,这是生活对我的馈赠。至今,我仍旧对文学院考试注重理论背诵而不大规模地考写作抱有怀疑态度。我曾经一度任性地认为:为什么要熟读并背诵全文?因为那是经典,经典对于写作有可贵的借鉴意义。为什么要赏析好的作品,反复揣摩好的写作手法?因为好的写作手法,可以帮助我们写出属于自己的、更好的作品。为什么要理解总结文章的主旨,领会文章的思想?因为好的思想,有助于我们为自己的文章立意。为什么要学习文学史?因为文学史告诉你,文学是和现实关联、相挂钩的,是要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的,或者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或者为社会需要服务,为文者更要注意这一点。文院所见所学,皆有助于写作,写作也的确有充分的理由成为人的一项技能,然而大学考试制度不注重写作,而只是注重理论的背诵,实为一大遗憾。而在被问到“你从文学院出来之后为什么不会写作”,还要回敬一句“我是不会写作,但是我有想法”。然而想法,如果不说出来,或者写出来,总归是茶壶里的饺子,无法为人所知,令人受益,也无法彰显自己的闪光之处,岂不是一大遗憾?

      而大学似乎只是告诉我,人生不一定每个坚持都能获得荣耀和鼓励,都要别人的鼓掌,更多的是自己的选择,人应该在多解的人生中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依靠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

     最后它告诉我,没有哪个港口是永远的停留,于是我走上了社会。

     逐渐发现,这个更大的“牧场”其实摆不下一张书桌,也无法泡一杯咖啡或茶,慢慢倾述自己的情怀了。面对应聘者说“我会写文”,只是得到一句话“1000字多长时间能写完”。哦,原来你只是造字机器,而不是创造者——这个社会需要太多的“螺丝钉”,而不是“创造者”,这个社会存在着太多平凡普通的人,而不是英雄。

      有一种说法叫做,人都是有才能、有个性的,然而在漫漫人生长路上,生命之车还是要行走下去,才能和个性犹如车轮上的棱角,渐渐被磨掉。我们走得更快了,然而一边走却又一边失去着什么。自己也对自己说着“我什么也不想丢弃,什么也不想失去,然而这样的话就无法前进”。

      而我,终归也是普通人。

      然而,是普通的,也是不一样的,普通的人,是不可能一样的,普通的事,是不可能虚无缥缈,毫无意义的。

      每一次,就算写一个小小的文案,帮人用文字解决一个小问题,看着他人如释重负的表情,也会感到很满足。每一次,忙碌了一天很累的时候,随随便便写下点东西,也会觉得这一天因为文字的参与而有了意义。每一次,翻看旧文章,觉得那些文字是一个个见证人,一个个聆听者,给你安稳,让你充实。

      渐渐也开始明白:优秀的为文者都有敏感温柔的心,不至于冷漠麻木;都有善于思考的头脑,不至于愚钝平庸;都有善于倾述的笔,不至于任年华空度而不留下倾述和记录;都有那份交流和倾述的渴望,渴望在人与人难于沟通的世界中找到真性情。

      归于平凡,在拥挤的人潮当中浮沉,温暖而又寂寞。渐渐感觉年少保留的一些技能,其实如同人的手足一样,最普通、最平常,然而也最值得依赖、最是不可或缺。年少小小的荣耀、思考、疑惑和追逐,如同一条河流,可能会有枯水期,但是仍旧源源不断流向大海。我们这些平凡普通的人,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坚持,正是因为各自秉持自己的想法,生活才会辛苦、彷徨、疑惑……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而美丽。

      于是,我如同运用我的手足那样运用“写作”这种技能把这篇文章写下来。写作早已经不是幼儿时期的负担,也不是少年时期的荣耀,更不是青年时期的疑惑和自我挣扎。写作是我的朋友,对内温暖我的心灵,对外发出我的声音。我更希望的是,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找到一生最值得深交的“朋友”,不管人生多么平凡,人潮多么拥挤,都能找到它,坚持它,做最好的自己。

       这,就是我与写作的那些事

评论
热度(6)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